内容简介
莊雅慈、管中琪 譯
「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,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?」
如果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,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,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,陷入無止境的過動、孤立及倦怠。
「反省沉思」也變得遙不可及。
如果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,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,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,陷入無止境的過動、孤立及倦怠。
「反省沉思」也變得遙不可及。
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,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,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。
從這種典範變化中,作者韓炳哲描繪了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──由神經性疾病主導,如憂鬱症、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、邊緣性人格疾患、身心俱疲症候群。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,而是一種梗塞現象。
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「否定」他者,而是經由過度活躍的「肯定性」所引發的,因此能擺脫免疫科技的預防與防堵。韓炳哲的分析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,他一語雙關地稱之為「倦怠社會」。
這本哲學短論,以綿密細緻的辯證筆觸,刺激我們在過度積極的現代人倦怠中,看到另一幅寧靜的風景:找到「空檔」暫停一切,從「帶有目的性做事」的日子釋放出來,「一起倦怠」。
作者簡介
韓炳哲(Byung-Chul Han),生於一九五九年,先是在首爾學習冶金學,隨後於德國弗萊堡和慕尼黑研讀哲學、德國文學與神學。獲得博士學位後,於巴塞爾大學教授哲學。二○一○年起,在卡爾斯魯爾設計學院教哲學與媒體學。自二○一二年至今,在柏林藝術大學文化學系擔任教授。韓炳哲著作等身,有《暴力地誌學》(Topologie der Gewalt)、《透明社會》(Transparenzgesellschaft)、《愛欲的臨死掙扎》(Agonie des Eros)、《一窩蜂:數位的觀點》(Im Schwarm. Ansichten des Digitalen)等,暢銷書《倦怠社會》更使他聲名大噪,已翻譯成十一國語言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