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杰森代表新加坡1950年代典型的英校生:名校出身、专注课业、漠视政治,学成后当上公务员。而他偏偏爱上了华校生秀丽。后者怀着改革社会的信念与理想,满腔热血投入抗争运动。福利巴士工潮爆发,让来自截然不同世界的两个青年结成姻缘;可是秀丽却在一次逮捕行动中被迫仓促逃亡,留下丈夫和一对双胞胎初生宝宝。秀丽最终走入森林加入马共游击队,投身反殖斗争。杰森则在秀丽不告而别后带着不解和背叛郁郁过完下半生。
另一人物是南德,父亲在峇冬加里大屠杀中遇难,他与母亲及村内其他妇孺遭英军连夜迁至新村士毛月,在戒严时代的严格管控和恐惧氛围中长大。南德成年后到吉隆坡当修车厂学徒,大屠杀的阴影与新村的成长经历却让他在大都会中感到迷失疏离。偶然间在一场文娱晚会上与逃到吉隆坡的秀丽相识,深受她的理想所感染,放下对母亲的牵挂,毅然追随秀丽加入马共森林游击队。
作者程异以温和写实淡定的笔触,透过社会各个典型的平凡小人物的生活、情感与理想,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与牵系,情节安排引人入胜,通过多重面向勾勒出新马社会面貌,细致的叙述横跨数十年的时代故事,同时弥合英文教育社群与中文教育社群之间的鸿沟,为中文读者开启新视角。
程异曾凭长篇小说《紧急状态》原著 State of Emergency 赢得2018年新加坡文学奖英文小说大奖。
“在我看来,《紧急状态》是一部很具写作者野心的作品 ,它不止想呈现出一个复杂成熟的故事,也不止刻画出一群再难被历史复制的人物,而是试图借由这个故事,努力厘清今日身处亚洲与西方世界、历史与未来的双重交界点,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。”—— 陈思安
“程异生于七十年代后期,因为不曾身处于轰轰烈烈的新马左翼斗争浪潮中,反而让他更能将视角拉远,从抽离的角度回望这段历史。所以,他的作品里没有歌功颂德的英雄式崇拜,少了悲情与怨愤;宛如一股清流,用极其温和写实淡定的笔触,反倒让历史的伤口借着强烈反差更加直锥人心。” ——林琬绯
“通过刻画亲情、爱情、革命,以及社会正义对人物的召唤和为难,整部小说不断为读者创设认同的考验,更迫使对新马有情感牵念的读者自省:倘若被卷入动荡诡谲的时局,自己会如何抉择或自处?面对岛国日益失衡的话语竞逐,我们该怎样在强势的论述中寻找缝隙,打造个人对历史的独立认知与判断?”——曾昭程(新加坡国大中文系助理教授),《历史记忆告急书》
“这部以大时代、大历史为框架的作品,处处展现出国家、社会与个人之间互为牵动的关系,而其中人物的情感流动,也充份反映了新马两地这半世纪以来的轨迹与面貌,细腻之余,无不蕴含冲突。……主流媒体相继刊登书评,也给予作者相当高的评价,甚至称之为当代探讨‘紧急状态’时期最好的新加坡小说家之一。”——陈丁辉(新马历史学者),《献给土地的青春岁月》
作者简介
程异 (Jeremy Tiang),新加坡译者、编剧、小说家,现居纽约。2022年普林斯顿大学驻校翻译家、国际布克奖评委。2018年凭英文长 篇小说 State of Emergency 获新加坡文学奖,2016 年凭 短篇小说集 It Never Rains On National Day 入围新加 坡文学奖决选。他也积极投入文学翻译,译过逾三十部中文 作品,包括英培安、海凡、尤今、张悦然、双雪涛、颜歌、 刘心武、骆以军等作家的小说;2023年英译中国作家邹静之小说作品 《九栋》入围国际布克奖的长名单。近期与 Kavita Bhanot 博士合编 Violent Phenomena: 21 Essays About Translation。他的翻译实践延及戏剧,曾英译魏于 嘉、沈琬婷、陈思安等编剧的创作。程异的原创剧作则有双语剧 《Salesman之死》 ,英语剧 A Dream of Red Pavilions(改编自曹雪芹 《红楼梦》)、The Last Days of Limehouse。
译者简介
林琬绯,新闻工作者,也从事翻译。近期译作是《飞虎情缘 ——何永道回忆录》,曾参与建国总理李光耀系列书籍与节 目中译,如《李光耀: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》、《李光耀 观天下》等,也是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两部传记《高难任 务》、《登高望远》译者。出版过个人文集《告别台北·回 家》。 曾任《联合早报》驻台北特派员、报业传讯优频道新闻主播; 现任《联合早报》数码内容执行编导。
陈思安,作家,戏剧编剧、导演,译者。出版短篇小说集 《体内火焰》、《活食》、《冒牌人生》等。译作《诗与歌:帕蒂 ·史密斯诗歌选1970-2015》。